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感受很多,感触很深,其中对“要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体会尤深,进一步增强了始终坚定人民政协制度自信的信心。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判断一种制度的优劣,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它能不能调动和汇集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无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上马,还是政府各项重要政策的出台、各领域改革的推进,在65年光辉岁月中,人民政协积极履行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可以说,人民政协与共和国的脉搏,始终一起跳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民主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人民政协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一名政协人,作为一个党派的举旗人,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始终坚定人民政协的制度自信。
自信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1日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协商民主的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它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重视决策的过程;既考虑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既谋求合作共识,又尊重差异分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精髓,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自信之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议事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种特色和优势表现在政党之间的合作议事,而不是竞争排斥。正是通过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实现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履行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通过人民政协搭建协商和监督的政治舞台,党派团体及社会各界同唱一台戏,体现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本质,也是人民政协存在的重要依据。
自信之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界别设置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要求,要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政协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有效发挥四个方面的重要渠道作用:一是政治参与的渠道。二是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三是化解矛盾的渠道。四是广集民智的渠道。总之,政协界别的设置,可以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为及时公正地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提供制度支撑和制度保障。
自信之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离不开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离不开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在我们国家,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利,这种管理的权利本身也就要求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这是我们国家推进民主政治的最终目的。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民主法治的衡量标准和主要标志。人民政协是以各族各界各党派的纵向结构为依托,去寻求制度支持的,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政治参与途径,公众意愿的上达有了制度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