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政协 > 理论研究

洞庭湖畔之“虎尾钓鱼”

时间:2013-10-15 00:00    来源: 岳阳政协网    点击:

      清末的许奉恩在《里乘》一书中,有关于“虎钓”的记载:“虎尾,其气腥似膻,饥则垂尾江边,铒鱼为食。各种大鱼,多为所钓。岳州城故滨江,日有虎垂钓铒鱼,适有大鼋过,闻其腥膻,遽衔其尾。虎痛甚,急耸身一跃,堕城堞齿间。虎在堞内,鼋在堞外,如负重担。虎痛,尾愈摆,鼋之持之也愈固。天明,有人过城下,见而两得之,以鼋擒虎有功,遂杀虎而舁鼋纵于江”。将以上文字译为现代文,其大意为:“老虎尾巴有股腥味,每当饥饿的时候,常常将尾巴垂入江中钓鱼,鲦、鳞、虾、鲤等各种鱼,往往被它钓到用来充饥。古代岳州老城,地入江边。夜里有考虑隐藏,用尾巴钓鱼。恰好有一条鼋鱼经过,闻到了它喜欢的腥味,便不顾一切地急忙咬住考虑的尾巴不放。老虎顿时疼痛难忍。不得已,老虎耸身一跃,竟不幸跌落到了城堞缺口里。老虎被卡在堞口内,而鼋鱼处于堞口外,却依然毫不松口。这使得老虎更加痛楚,不得不使劲摆动尾巴。哪知这一摆动,鼋鱼反而咬得更紧、更牢。第二天一早,刚好有人经过城下,发现了这件稀奇的事。他认为鼋鱼以这种方式困住了老虎,可谓立下了功劳,便杀死了老虎,将鼋鱼放归江中。”这段文字将老虎用尾钓鱼的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宛如亲见。

尽管这段文字写得生动、传神,但“虎钓”一事是否为真,我们仍心存疑惑:老虎是公认的陆地猛兽,捕食能力高强,怎么会对江里的鱼感兴趣?而且还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以尾巴来钓鱼呢?其可信程序有多大?我们对此进行了多方探究。

通过翻阅地方志,我们得知,岳阳自古华南虎就较多。唐开元年间(710-741年),张说到岳州任职时写下诗句:“寒饕鸣舍下,昏虎卧篱前”。“昏虎卧篱前”不是指老虎躺在他房舍的篱笆前,而是指外城边,因为那时的岳州城外无“郭”,是用竹制的“藩栅”(相当于篱笆)来拱卫的。到了宋代,在范仲俺所作的《岳阳楼记》中,更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之句,足可佐证。

到了清代,虎患依旧存在。《岳州府志》载:“顺治四年(1647年),境内复多虎患,白昼伤人,死亡者众。”还有诗人施愚山在《岳州行》中写道:“岳州城中虎昼伏,黄昏破壁食人肉。张弧射十不中一,寡妇蒙头夜哭。”其虎之多,其祸之惨,可见一斑。

再看看当时洞庭湖中的鱼类又是什么情况呢?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洞庭鱼》中描述:“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岂思鳞作簟,仍计腹为镫?浩荡天池路,翱翔欲化鹏。”对洞庭湖鱼的种类和数量之多,用“可拾”和“闹若”两个词来概括,是多么的形象、精彩!为何会有如此奇观?这可能与当时人口数量少有关(据《历代人口统计》,唐代当时的人口数量约为4884万)。因为人数本身就不多,相对来说,消费的鱼就不会太多,各种鱼类便都“兴旺发达”了。

老虎究竟是怎么用尾巴垂钓的?在研究了大量关于老虎的资料后,笔者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关于此种奇闻的记载仅仅岳州有。

虎的习性与外部地理环境和自身身体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华南虎栖息地主要是华南、华中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炎热。华南虎由于皮肤缺乏汗腺,毛较多,皮较厚,特别怕热,所以喜欢在水源丰富的林草地带出没。这是因为:一是水源地野兽多,有利于觅食;二是虎捕食奔跑后,全身发热,臭汗满身,有利于及时洗澡。它们很聪明,不马上跳入水中,而是先蹲下身来,将长长的尾巴浸入水里,沾水洒在身上。因为这样可避免因突然接触大量冷水而患上感冒等疾病。多次往身上洒水后,鱼受老虎尾巴的膻气迷惑便聚集而来。愿者上钩,老虎因此尝到了甜头,日久成性。

在观看了大量的国内动物视频后,我们发现了野猫用尾巴钓鱼的精彩过程:野猫蹲在溪流旁边的石头上,徘徊片刻,便将尾巴伸入湍急的溪水中来回摆动。不一会儿,野猫突然敏捷地跳到岸边,向前蹿了两步。这时,我们发现,野猫的尾巴尖上正钓着一条鱼。野猫轻轻地一摇尾巴,鱼便落了下来。家猫几乎不会这样的技能,这很可能是因为家猫被人类当做宠物喂养,吃喝不愁,便逐渐丧失了野生狩猎的能力。

清末许奉恩的“虎钓”记载是不是文人“作秀”呢?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虎钓”应为真。

(此文原载2012年10月《科学之友》杂志,原标题为《探秘“虎钓”是否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