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政协 > 理论研究

关于东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时间:2013-07-23 00:00    来源: 岳阳政协网    点击:

岳阳市政协委员、湖南东洞庭湖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负责人蒋勇反映:近10年来,洞庭湖的生态问题一再成为“领导决策的重点,媒体关注的焦点,公众议论的热点,专家研究的难点”。与“关闭234家环湖污染企业”、“洞庭湖渔民上岸”、“封闭管理”、“国际观鸟节”等正面报道相比,围绕“污染事件、航运采砂、过渡捕捞、杨树种植、干旱缺水、三峡影响、湿地衰退、洞庭湖建闸、江豚死亡、候鸟扰农、田鼠肆虐、麋鹿野放和血吸虫”等多个方面的负面报道也经常出现。它们有时是孤立的、突发的事件,有些是区域性与整体性重叠的、季节性和经常性反复的顽症。生态建设问题既关乎洞庭湖区的民生,又关乎岳阳、湖南的国际形象,更关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充分反映洞庭湖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重大关系

1、洞庭湖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生态地位和重要性在下降

作为白暨豚的模式标本产地,洞庭湖与长江已经在2006年共同面临着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的现实。长江全流域江豚的数量也由20年前的近3000头下降到目前的1000头左右,年下降5-10%。洞庭湖仅剩100余头,分布在城陵矶-鹿角-磊石-横岭湖狭窄的航道内,未来5-10年已成为江豚最后的拯救时机。长江流域四大家鱼仅为上世纪50年代的5%左右,资源几近枯竭,洞庭湖的鱼类资源也显著下降。从洞庭湖近年来同步调查的结果显示,鸟类资源下降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且多样性下降。七种国家一级保护的大型水禽如白鹤、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屈指可数。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大鸨多年未被发现;二级保护的种类仅仅天鹅、白琵鹭和白额雁还维持着一定的种群。其他雁类总体数量也显著减少,仅个别单一水体的几种鸭类如螺纹鸭的数量上升。相较而论,鄱阳湖江豚还保持了近600头的种群;白鹤、东方白鹳均占全球95%以上,大型水禽的数量能够维持10万只左右的规模,全湖鸟类总量也是洞庭湖的2-3倍。

2、洞庭湖生态系统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削弱

三峡截流与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加剧了洞庭湖乃至四水流域的干旱,连续多年的水位下降,对整个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的威胁;污染事件、无序采砂、违法捕捞,还有杨树的大面积种植,都说明了洞庭湖周边的生产方式存在问题;湖滩土地利用强度增大,围垦竭泽而渔的现象增多,违法(电打渔)捕捞增速,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加大,都可能进一步削弱洞庭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圈湖造林、竭泽而渔的利润越大,围垸越围越多,无水面捕鱼作业的渔民也就会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进而也影响了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

3、洞庭湖生态系统的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洞庭湖的生态保护管理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开展了30年的湿地保护工作,关停了234家沿湖污染企业,完成了多个蓄滞洪垸建设项目,启动了湿地恢复工程,实施了禁渔制度和渔民上岸工程,颁布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公布了“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管理的决定”,下发了“加强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开展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调研工作,打造了一批洞庭湖生态品牌、旅游品牌和农业产业品牌,培育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生态产品如国际观鸟节、龙舟节、荷花节等等。

但是,洞庭湖湿地现行保护管理依然面临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畅,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九龙管水,群龙无首,资金匮乏,人才不足等管理问题。湖泊湿地的利用、保护和管理出现的多头管理导致了谁都想管,但谁都管不了的局面,造成了湖泊湿地管理失控。湖区群众既从洞庭湖湿地资源直接利用中获得了充分的利益,也水环境的改变和资源下降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洞庭湖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中实行“部门化”的“要素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局部区域的极端气候-冰冻和干旱有关,与三峡截流之后洞庭湖与长江的江湖关系改变洞庭湖生态系统先于下游区域进行调整有关,也与洞庭湖复合生态系统利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因为环境因子突变带来的必然,与人类反向干预的偶然相互叠加后,加速了生态系统演变的进程,导致了洞庭湖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

因此,结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整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着手顶层设计与管理模式的构建;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制定《湖南省洞庭湖湿地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保障地位;成立相应的统一管理或协调机构,强化部门间协调和协作,建立湖泊湿地保护和统一管理机制,将洞庭湖打造成为中国流域综合管理的示范区;制订统一的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统筹兼顾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流域内公共福利最大化;建立和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等等,以上一系列措施都将是今后洞庭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针对东洞庭湖湿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1、建议制定洞庭湖区域江豚保护的整体计划

江豚在洞庭湖主要分布在城陵矶-湘阴横岭湖湘江航道内,与航运、采砂和捕捞区域高度重叠。在航运作为发展性行业,采砂需要规范但无法停止,传统捕捞区、捕捞期与江豚活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就地保护的难度短时间内无法降低。因此,需要统筹考量洞庭湖江豚保护的整体策略和保护计划,制定一揽子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措施。

建议全面启动集成洪泛区江豚迁地保护论证工作的同时,把集成垸打造成长江中下游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诺亚方舟”,即麋鹿迁地保护、江豚迁地保护和候鸟保护于一体的最佳生态修复区;强化横岭湖自然保护区的实体性管理,制定该区域的综合发展规划,完善江豚在新化沟活动区域内的保护措施;模拟水文过程和江豚的生存条件,结合疏浚和采砂,在东洞庭湖水域洲滩内的废弃航道中营造一个江豚在洞庭湖就地保护的“深宅大港”,以规避航运的直接冲突和传统捕捞带来的直接伤害。

2、建议结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划调整,调整涉湖有关规划

目前,洞庭湖有关保护的规划与利用的规划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矛盾冲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规划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违法现象。行政违法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降损了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建议将航运、采砂、杨树、芦苇、渔业等资源利用的规划与主体生态功能区规划、湿地保护有关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在一个尺度上制定完整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议把岳阳城区调整出保护区的同时,将横岭湖、集成等地考虑补充为国际重要湿地。

3、建议区地共建把采桑湖及其周边地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

大小西湖是整个洞庭湖鸟类资源的核心地带,实施了封闭管理,承载了洞庭湖近60-80%的越冬鸟类资源。毗邻的采桑湖对鱼类和鸟类资源的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鉴于其在资源富集的优势下,而没有良好的发展模式相适应,建议由保护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优先启动采桑湖及其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项目。推动有机农业、有机渔业、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等项目的实施,试点解决自然资本转换为产业资本的模式创建难题,逐步破解“为鸟所困”不能转化为“因鸟而兴”的发展困局,缓解湿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恢复土壤、湖泊健康的生态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创新生态经济模式。

(岳阳市政协法制群团人资环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