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773—81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祖籍山西永济,门第书香。“少年聪警绝众”。21岁举进士,26岁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里行。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32岁时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由于仕途变故,心情郁忧,柳宗元来到岳州,他无心观览洞庭的浩淼和楼头的秀色,乘舟南往,来到汨罗江,祭拜屈子祠。他写了一篇《吊屈原文》的激情文章,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他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十分景仰,对被放逐的遭遇给予同情,对其楚骚作品的创作极为感佩,思想触动大,总以屈原的成就激励自己。
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内,为官十年,由于政治上失势,生活道路发生重大转折。他向往的“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的理想破灭,便把精力转到思想文化领域。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他发奋钻研经史,“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并努力著述,先后写出了七百多篇作品,包括哲学、散文和诗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已42岁的柳宗元被朝廷召回,北上途中,再经洞庭,在汨罗江突遇风暴,舟不得行,于是在罗渊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汨罗遇风》: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这是一首明志述怀的作品,表达了四个意思:一句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二句表明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修门”是楚都的郢城门,即指回到长安。三句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四句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
读这首诗,笔者有两点认识:其一,表明对人生与社会的态度,应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宗元的被召回,不是天意,而是靠自己的奋斗。其哲学思想是:主论“天人相分”。认为自然界的“天”和社会人事各不相预。人的吉凶祸福,社会的兴衰治乱,都非“天”所能主宰,而是“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屈原的悲剧是没有把握住“功”和“祸”的选择关系。怀沙自沉是一种自祸的消极态度。这样的结果,最终也不能挽回国家的命运。而柳宗元看得更远,其实早在以前的诗圣杜甫,就做出了榜样。如所写《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中说:“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渔父问”一语,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放逐,披发行吟泽畔,渔父见而问之,劝其与世推移,为世所用”。可屈原不听渔父的规劝,仍滞留泽畔,最后自沉江底,不再为世所用了。杜甫以屈原为鉴,唱出了“敢违渔父问”的诗句,表达了“从此更南征”的决心。屈原和杜甫这两位逝法不同而又都葬于汨罗江畔的伟大诗人,对柳宗元有着重大的影响。具备唯物主义思想的宗元,选择不愿沉沦,而是勇往直前:“重入修门自有期。”就是他充满自信心的表露。
其二,抱忧国忧民之思,应是内心的主旨。柳宗元早年就怀着“致大康于民”的抱负,被贬之后所盼望的仍然是“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的坚持,即是让百姓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让古圣贤的论理发扬光大。联系诗人的诗句“为报春风汨罗道”,内心是想一方面要弘扬屈原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弘扬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品德。诗人所说的在汨罗道回报春风,正体现出了他忠君爱国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总之,读宗元的诗,让人有诸多感悟。就以诗句的结尾“莫将波浪枉明时”来说,即是要为开明之时出力。这一点有位前贤孟浩然在《临洞庭呈张丞相》诗中,也说过“端居耻圣明”的话,意指端坐家中,无所事事,这是有辱圣上的明时之为,故浩然想求张相援荐自己。宗元的仕途比浩然好,宗元在职,要办点事容易一些。唐宪宗元和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思想文化很有起色,故有元和中兴的局面。可惜宗元被召回长安之后,由于诸多原因,被再次外放广西,出任柳州刺史。但他想干一番事业的抱负没有放弃。在柳州又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业绩,如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文教等,深受群众的敬重和爱戴。宗元在柳州任职四年病逝,终年仅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