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面积1500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素有“湘北门户、鱼米之乡”的美誉,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岳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祖先在岳阳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临湘源潭旧石器点发现的三件打制石器表明,早在距今2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岳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汨罗附山园—黄家园遗址,发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聚落遗存和氏族墓地……随着时代的推进,许多凝聚着祖先勤劳和智慧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城址、古窑址和反映伟人成长工作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革命纪念地等分布在我市城乡的各个角落。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岳阳市有慈氏塔等11处成功入选,是历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最多的一次。至此,岳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17处,较之前的6处净增了近2倍。在此之前的2011年1月,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有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七星墩遗址等25处进入省保行列。
目前,我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随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不仅使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全面提升,同时,文化遗产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大矶头遗址
大矶头俗称寡妇矶,位于岳阳市云溪区以北15公里的陆城镇新设村塘湾组马鞍山西南部龙头顶延伸至长江的矶头上,是古代人们为了航行船只的安全,在天然石矶上依托伸展在江心的天然山体与江岸底部相连的自然礁石为基础,用花岗岩条石围砌成的三层平台式构筑物。
大矶头(寡妇矶)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平面约呈1/3圆弧,弧长150米。从下至上用花岗岩长条石构筑成三级平台。第一级从长江礁石自然面驳起,而第三级平台与马鞍山山腰平接,在平台收坎边坚立有108套石栏杆。第一、二、三级石墙条石上凿有分布均匀的篙窝、钩眼,供行船撑篙和纤夫之用,在第三级石墙条石上雕刻有3条1米左右的浮雕蜈蚣,为制龙压胜,蜈蚣浮雕构思巧妙,形态生动传神,并且寓意深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大矶头是长江中、下游水道上唯一保存的利用自然山体和矶头修筑起来的人工石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龙窖山堆石墓群
龙窖山堆石墓群位于临湘市龙源乡境内,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其中,在龙源乡74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52处500多个以石构筑物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尤以与湖北通城、崇阳、赤壁等县(市)毗邻的龙源乡东部幸福、梅池、四合等村最为集中。
这些堆石遗存类型主要包括原始山寨、聚落居址、大型屋场、祭祀遗址、人工建造的青石沟巷、形制各异且规模不一的石冢墓群、古石桥、古石屋、古石门、古石梯、古石井、石神龛、石神庙等,尤以堆石墓群分布最广、保存最多且最具特色。这些堆石墓群及其他相关文化遗存,对于研究瑶族的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历史文化及民族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慈氏塔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南路西侧宝塔巷。现存古塔为北宋治平三年(1066),距今已有947年历史。南宋淳祐二年及以后的元、明、清各朝均对慈氏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最后一次维修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慈氏塔塔身高35.73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七级八方实心,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除塔基由浑厚坚实的四层花岗石铺砌外,其余均用青砖砌筑,而胶结料采用的是黄砂泥浆。塔身底层较高,往上逐层低矮,面阔层层内收。层檐间用叠涩法,在挑出的青砖上贴以青瓦,再用砂浆堆塑莲花图案,线条圆润优美。
慈氏塔建筑精美,高拔挺秀,表现出朴素浑厚的风格,是湖南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
湘阴文庙
湘阴文庙位于湘阴县文星镇东湖西岸。西距湘江400米;东距东湖约120米。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现存建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
建筑群南北纵轴长280米,东西横轴长50米,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前院由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状元桥、太和元气坊组成;主院由圣时门、大成门、乡贤、名宦祠、东、西厢房、大成殿组成;后院由仰高亭、藏经阁、崇圣祠等组成,已毁于战火。其前院太和元气坊平面呈“〉—〈”形,造型别致,通体满雕,琳珑剔透。为湖南省内最精美石牌坊之一;主院大成殿为砖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屋面高耸、巍峨,并在重檐歇山顶的正立面出挑单檐庑顶单门牌楼,做法独特。这些幸存的建筑以其石构之精美、大成殿之雄伟,曾“甲于湖以南”。
岳阳教会学校
岳阳教会学校位于南湖风景区湖滨办事处今市委党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内,由美国牧师海维礼之妻海光中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创办,宣统二年最后建成。校舍为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现存建筑共有13栋,其中市委党校院内有外籍教师楼、校长楼、教师楼、学生宿舍楼四栋及顶部坍塌的教堂一栋,市特殊教育学校院内有牧师楼一栋和员工住宅七栋。
岳阳教会学校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群之一,其布局和建筑环境整体承袭欧美风格,同时吸收并采用了湘东北地区清代晚期传统民居建筑的施工手法。各建筑单体在外观、平面布局、形制与功能上各具特色。岳阳教会学校是西方文化渗透湖湘的实物见证,也是岳阳新式学校中最早的高等学校和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岳州关
岳州关,又名城陵矶海关,俗称上洋关,位于岳阳城陵矶客运码头东侧山丘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岳州关原有上、中、下三馆,上为帮办公馆,中为办公场所,下为税务司公馆。中、下两馆由于历史原因已被拆除,现仅存上馆,即上洋关。
关房外形为二层券廊西式建筑,主要由砖、木和石材混合结构。岳州关为青砖墙体,青瓦屋面。屋面类似我国的四坡顶,屋面陡峻。西侧正门建有石级台阶,自正门通道至二楼建有木扶梯。两层回廊均为西式券门配以砖砌方柱,左右两边房中都设有壁炉。门窗高大,并大量使用玻璃。两层天花板均采用泥木条抹灰,木屋架用材硕大,与我国传统建筑的屋架大异其趣,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
岳州关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第一个自开口岸,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湖湘进行经济渗透的第一个据点,也是岳阳及湖南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
铜鼓山遗址
铜鼓山遗址位于云溪区陆城镇新设村长江东南岸铜鼓山,是长江以南时代最早的一处属于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商代早期文化遗址,相当于中原商文化二里岗期和殷墟期。该遗址保存相当完整,分布于整个铜鼓山,面积达5.8万平方米。
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除商时期遗存外,同时还发掘清理了东周时期墓葬7座。商代遗存出土的陶器有鬲、大口尊、簋、爵、斝、盆、甗、大口缸、罐、鼎、釜等,石器有锛、刀等,铜器有箭镞、泡、削等。东周墓出土有鬲、盂、罐、鼎、敦、壶、盘、匜、匕、勺、铜剑、铜矛等。1997年铜鼓山遗址出土了青铜鼎和青铜觚。该遗址是长江以南极少保存有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商文化南下及其与当地土著文化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铜鼓山遗址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学术研究价值。
左文襄公祠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相国祠,位于湘阴县文星镇八甲老街,是为纪念清末爱国将领左宗棠,由湖南巡抚吴大徵奉旨修建的地方性祠庙建筑,光绪十八年(1892)竣工。该祠由三组硬山式屋宇组成,占地面积达2640平方米。
左公祠为砖木结构,整个平面基本呈方形,单层、单檐,其祠坐北朝南,由照壁、中栋和后殿及东西庑房组成。外围封火山墙,东西为马头墙,屋面小青瓦,在中栋和后栋之间设有天井。主体建筑为长方形,由南向北,由一字型影壁墙、门院、前厅、丹墀、东西庑廊、后寝组成祠庙主体。东西庑房为附属建筑,包括前、后厢房和天井,与主体建筑一起共同组成左文襄公祠建筑组群。后殿正中设木龛,立左宗棠牌位。晚清时期,每年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员专往祭祀。整个建筑风格为晚清小型殿宇式,构造简洁明快,用材合度。
左文襄公祠是目前湖南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研究和纪念左宗棠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罗子国城遗址
罗子国城遗址位于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一组,东南距汨罗市城关镇约4公里,北有汨罗江干流自东南向西北流过,西邻汨营公路。
1957年,湖南省文管会对罗城进行了小规模调查与试掘,1992年底至1993年元月,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再次对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实测和试掘。
罗子国城遗址整体略呈长方形,南面略向内凹。城址东西长约59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23.6万平方米。城址南、西、北三面护存河均保存较好,现存宽约5—10米,深浅不一,最浅处亦超过3米。东面及北面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墙基宽达14米,墙高3米,系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城址西北部、中部地面散见板瓦、筒瓦等建筑遗存和陶鬲、陶豆等生活器皿残片。城址内试掘出土有陶鬲、盂、豆、罐。依据陶器的类型学研究,罗国城址内所出的鬲、盂、豆、罐年代在春秋中期,因此,城址始建年代至迟在春秋中期,战国为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到汉代罗子国城逐渐衰落。
中共平江县委旧址
中共平江县委旧址位于平江县三阳乡大众村成家塝,是中共平江县委书记毛简青同志故居及其开展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场所。旧址西距县城约2公里,始建于公元1919年,最初为四合院形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小青瓦双坡顶屋面,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1926年夏,大水冲毁旧址东栋及附屋。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强行拆除了旧址前栋及西栋,至此,旧址仅剩后栋7间及偏房3间,中堂西边两间分别为当时县委办公室及会议室。
毛简青(1891—1932),湖南平江人。曾任中共“六大”主席团委员、中共湖南省省委委员兼中共平江县委书记、《红旗日报》社长兼主编,1932年秋牺牲于湘鄂西苏区湖北洪湖瞿家湾。
1927年6月至1928年3月,以毛简青为首的中共平江县委在此领导、策划、指挥了1927年的秋收暴动和1928年“三月扑城”武装暴动,郭亮、夏明翰、李六如等湖南省委领导和罗纳川、余贲民、朱璋等平江农运骨干均在此工作和居住过。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位于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隆兴宫西侧200米处大石崖上,是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为纪念湘北抗日和长沙三次会战胜利,在大云山留下的大型石刻。杨森题字后,40名石匠,历时两个多月,于1942年12月完成石刻。
整个石刻分三大部分,即“三战三捷”四个大字的石刻、65个注解碑文石刻和“三捷泉源”石刻。“三战三捷”石刻为一露天摩崖石刻。在石壁的东边,镂刻了“三战三捷”4个大字。石壁的西边镂刻65个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杨森题。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战三捷”石刻一直保存较好,该石刻作为中国爱国官兵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