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一名党员来说,不论党龄长短,一定会将入党那一刻铭记于心。对于为什么入党,每一位党员内心都具有最真挚、最坚定的答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近70岁入党、83岁高龄“年轻”党员的初心故事。
3月12日,记者在市政协机关见到了唐华元老人。83岁高龄的他两鬓斑白,说起话来却中气十足,精神抖擞。
唐华元是市政协原文史委员会调研员,也是市政协机关唯一退休后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党员。党龄不长,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敬党、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不忘初心 七旬高龄入党
1938年,唐华元出生于长沙。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从小,他看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带领人民当家做主,内心深处涌动着对党无比的崇敬之情。
1963年,勤奋好学的唐华元就读于湖南师范学院。在学校,他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民主生活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无限向往。而就在那一年,中央组织部要在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去。表现优秀的他被选中,于是提前半年毕业,被安排到湘潭专署文教科,成为了一名党政机关干部。后来,撤地区建市,他成为了市政协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
在机关工作,唐华元兢兢业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意愿一直没有中断过。满怀斗志的他再次向党组织靠拢,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眼看着愿望就要一步步变为现实,统战部找到他谈话,考虑到“党内需要党外干部”的工作需要,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就这样一晃多年过去了,直到退休,唐华元还是党外人士的身份。
一次次的主动靠拢,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未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成了唐华元内心深处最大的遗憾。
2005年1月28日,退休在家的唐华元突发重病,家人赶紧将他送去医院,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躺在病床上,唐华元的眼角湿润了,单位的人来看望他,开玩笑地安慰他道:“你还不能死,书还没出完呢!”唐华元在心里默念:“是呀,我还没入党呀,怎么能就这样走了!”
秉承着这样一份执念,2005年7月1日,近70岁高龄的唐华元在机关党委的见证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的那一刻,泪花再次湿润了他的眼眶。
执着追求 弘扬抗战文化
“不唯档案,不唯书本,继承发扬共产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是唐华元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原则。长期从事文史资料研究,他对抗战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改革开放时起,他就开展现场调研和“史料抢救”工作。
2014年4月,唐华元带领2名调查人员到岳阳县筻口镇,进户访问老农、老教师、老支书等人,11天走了10多个村。在明星村一位知情老人的家里,唐华元住了3天,由老人带路,他步行走遍全村应去调查的老人家中、战壕和被毁屋场的遗迹遗物以及被害者的墓地,他一边看一边拍摄录音,并填表逐一登记。
“一是详细占有文献档案资料,二是考察历史现场,三是访问历史老人,四是联想自身经历。”调研中,唐华元总结出了“四结合”经验方法,“这样既提升了我们的思想境界,联系了广大基层群众、干部,又发掘整理出大量文献档案和缺乏记录的珍贵史料。”
退休后,唐华元一直主动参与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持的“中国抗战损失”调研。他从调查访问历史老人入手,新发现日军大量细菌战罪行,解开70多年前全国各地突发“人瘟”之谜。2018年,他在市政协机关主持召开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研讨会,得到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数十年来,唐华元的足迹遍及岳阳各县区乡镇村和全国各重要纪念地、文物场所,至今调查的革命现场、遗址、纪念地730多处,访问亲历者1760多人次,共征集史料2000多万字,编撰书稿32部,其中退休之后编著17部,主持或参与编写的多部著作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4项。他参与编写的《侵华日军暴行总录》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历史文学《大国角逐与情结》发行到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引起强烈反响。
怀着对党和人民的革命情怀,唐华元为完善日军侵华史和史学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事迹载入《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和《中华创业功臣大典》。
满怀赤诚 交纳“特殊党费”
克己奉公,舍小家为大家,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2017年,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李桂华为唐华元送上1000元慰问金。当他得知这是中央党费专门发给困难党员的补助,非常感动。“这是党中央对党员的深情关怀,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对困难群体、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备受鼓舞的唐华元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数将1000元退还给党中央,另外还交纳1万元党费。
收到这笔“特殊党费”,让时任市政协机关党委副书记的胡玲犯了难。她深知唐华元同志除了按月足额交纳党费,每月还多交88元,于是关心地说:“您儿子、女儿都患病,您老伴退休金又不高,还是留着这些钱补作家用吧。”唐华元却很坚定,“我家并不很困难,只是在本机关家庭经济并不那么好,患病的子女我和老伴都会照顾,但用10倍1000元交党费补助那些比我更困难的同志,这钱的价值就是一以当十,党费的意义也就大多了。”
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唐华元先后收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寄来的5张“党费收据”,共11万元,都是他3年多来交的“特殊党费”。
交纳党费非小事,一分一毫见党性。在唐华元看来,这不是一张张普通的收据,而是一张张荣誉证书,一面面沉甸甸的“照心镜”。
近年来,凡是收到的党的捐赠,唐华元都以各种形式转捐了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年近60岁的张淦是张谷英小学退休老师,虽然身体不好,但他经常跟随唐华元参与抗战文化调研。有一次,唐华元来到他家,只见房屋低矮,条件窘迫,他便记在心里。春节前,他将市政协机关党组发给他的1000元慰问金,以机关党组的名义转给了张淦。
志在“四立” 继续发挥余热
“老骥伏枥,志在四立。”这是耄耋之年的唐华元勉励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从古至今有志者追求一种人生价值观——“立德”“立功”“立言”,即树立高尚道德、为国为民建立功绩、著书立说,唐华元加了一“立”——“立行”,在他看来,没有行动,“三立”就是空话。
每天4点多起床,唐华元打开电脑上网,在湖南红网论坛发帖和跟帖。最近,为庆祝三八妇女节,他花半个月时间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采访,写了一篇名为《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在红网流传》的长篇散文,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高达15万多,上百人点评。
从2007年开始,唐华元就在编书之余,不计报酬地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权威网站发帖,坚持正面发声,传递正能量,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据统计,他总共发1万多帖(次),平均一天2个帖次,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天天不间断。因是经过长时间体验写出的帖子,值得年轻人信服、借鉴,所发之帖得到网友们的热情关注和支持,很多被评为精华,且阅读量高,去年7月他被湖南红网论坛聘为小说天地版特约评论员。
近3年来,唐华元阅读了120多本理论书籍和科技书籍,他还认真撰写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等理论著作的简评和读后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天工作、学习10多个小时,“比上班还忙”,唐华元感到生活充实有滋味。
唐华元感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他平生最愉快、最有成就、最有意义的日子,声称要学习到老,调查到老,编研到老,发帖到老,继续发挥余热。他寄语后人,信仰成就幸福的人生。
文/图本报记者 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