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冉小毅 2023-12-04 17:20:31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新征程上,要聚焦新形势新挑战,狠抓重点任务,认真落实要求,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同叙事 共同命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集共同历史叙事、共同集体记忆、共同前途命运于一体的民族实体。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56个民族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文化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路径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大团结 大联合
无产阶级是引领各族群众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领导者。“只有无产者才能团结友爱,实现与被压迫民族的团结联合。”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就越牢固,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就越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特别是,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就上海而言,尤其要着眼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基层基础;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形象,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推动新时代特大型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三个体系建设
进一步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
在理论研究体系方面,应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